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摘口罩首日,大家不敢摘?李显龙:新加坡处在有利位置,将迎来丰收的一年!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3-05-28


新加坡2月13日正式迈入把冠病视为地方流行病的新常态,进一步放宽推行三年的强制戴口罩措施,不过即使公众如今搭乘公共交通无须戴口罩,但大多数人在乘搭地铁或巴士时仍戴着口罩,不戴口罩的以年轻上班族居多。


2月10日早上9时许,大多乘搭地铁到莱佛士坊地铁站的上班族仍戴着口罩。(陈渊庄摄) 


据《联合早报》记者观察,2月13日早上7时许至9时的高峰时间段,约八成乘搭巴士或地铁的乘客戴着口罩。到了早上10时许,即便地铁和巴士乘客大量减少,绝大部分的乘客未把口罩摘下。


王永恩(16岁,学生)去年12月刚确诊,但由于家中储存许多一次性口罩,因此选择继续戴口罩。他受访时说:“我的家还有约五六盒一次性口罩。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被强制戴口罩,与其等它们过期,我们一家决定继续戴口罩。”


2月10日早上8时许,在碧山地铁站的乘客大多都戴口罩,仅少数年轻人将口罩摘下。(关俊威摄) 


黄筱雯(用户界面和体验设计师,27岁)去年7月曾确诊,但她在室内仍会戴口罩。她认为,在室内戴口罩已成为一种习惯,加上公交空间有限且往往拥挤,让她更不放心摘下口罩。


陈俊勇(47岁,科技业人员)本月底将到印度尼西亚旅游,加上从未确诊,因此决定继续戴口罩。他说:“我会观察新加坡未来几个月的确诊病例,如果情况维持或改善,我可能就不戴口罩了。”


绝大部分的乘客未把口罩摘下。(白艳琳摄)


莎菲克(Nur Shafika, 29岁,护士)认为,政府把疾病暴发应对系统(DORSCON)警戒级别下调至绿色,意味着新加坡疫情局势已很安全,所以没必要戴口罩。她说:“我每天因为工作戴口罩长达10小时,脸部好几次过敏,现在乘搭公交不必戴,真的舒服很多。”


另外,与其他公众一样,公交职员也可选择不戴口罩,不过据《联合早报》观察,大部分巴士车长开车或在转换站走动时仍戴着口罩。《联合早报》记者走访五个地铁站发现,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戴着口罩。在地铁站巡逻的公共交通保安指挥处(Transcom)警员也同样戴着口罩。


巴士车长开车或在转换站走动时仍戴着口罩。(白艳琳摄)


归还携手防疫器首日

公众积极响应


归还携手防疫器首日上午,不少年长者前往民众俱乐部或联络所帮助家人一并归还。


政府此前宣布,随着抗疫措施全面解除,公众可以自行卸载合力追踪应用并且到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归还携手防疫器。


《联合早报》记者2月13日上午走访油池、蔡厝港、吉丰、巴西立和淡滨尼等多家民众俱乐部了解发现,各个民众俱乐部都在一楼较明显的位置放置了纸箱,并有一至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工作。


归还携手防疫器首日上午,陆续有公众前来民众俱乐部或联络所归还防疫器。不少单独前来的民众一次归还了多个携手防疫器,甚至有人归还了六七个。(关俊威摄)


自民众俱乐部早上10时开门起,便陆续有公众前来归还防疫器。不少单独前来的公众一次归还多个携手防疫器,甚至有人归还了六七个。


上午10时30分左右,蔡厝港民众俱乐部15分钟内陆续有7个居民归还了近20个携手防疫器。叶丽珍(64岁,退休人士)除了归还自己的携手防疫器,也替丈夫、女儿与女佣归还。


据了解,吉丰民众俱乐部开门一小时内,已收到了超过50个携手防疫器。由于靠近蔡厝港地铁站,不少公众出门用午餐时顺路来俱乐部归还。


李显龙总理:已渡过冠病疫情难关

新加坡处在有利位置

将迎来丰收一年


新加坡把应对疾病暴发的级别从黄色调回到绿色,李显龙总理说,新加坡已渡过冠病疫情难关,现处于有利位置。


他说,世界虽面临动荡和困难状态,但只要新加坡人共同努力、互相扶持,就会向前迈进,迎来丰收的一年。


李显龙总理把米倒入牛奶中,牛奶米粥也称作Pongal,煮至沸腾溢出象征繁荣富足。(唐家鸿摄)


李显龙总理2月12日上午以宏茂桥集选区基层组织顾问身份,出席在芬薇广场(Fernvale Square)举行的丰收节庆祝活动。他上次参加丰收节庆祝会是在冠病暴发前,过去两年来都没能参与,他很高兴今年能与居民同欢共庆。


他说,新加坡人欢庆彼此的节日,1月同庆农历新年,如今是丰收节,下来就是复活节,然后是开斋节,“同庆节日是成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方式。”


社论:防疫“黄转绿”开启反思阶段


随着所有防疫措施在今天放宽,新加坡正式迈入把冠病视为地方流行病的新常态。政府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功成身退,应对冠病疫情的工作交由卫生部负责。联合领导小组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透露,政府正在全面检讨过去三年的抗疫表现,检讨报告不久后将公布,并会提呈国会辩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相信新加坡人都各自对这三年的种种经历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不妨先反思疫情期间的教训,为今后国家所面对的重大挑战,提前做好思想准备。


尽管新加坡自开埠乃至建国以来,面对过大大小小的困难,疫情诚然是这一代人的集体挑战,而且严峻程度非同小可。冠病的传染性在本质上就是开放交往的天敌,对于依赖国际贸易和交通的新加坡而言,更是致命打击。我们能渡过难关,除了靠一点好运气,也跟平时做好准备,疫情暴发时临危不乱,过程中上下一心息息相关。疫情再一次提醒新加坡人,虽然国家在独立后取得长足发展,新加坡作为资源匮乏岛国的脆弱性,丝毫没有改变。


虽然国家在独立后取得长足发展,新加坡作为资源匮乏岛国的脆弱性,丝毫没有改变。(档案照)


因此,政治领导人平日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显然并非老生常谈的空话。李显龙总理在2020年11月接受彭博社专访时,就指出未来还有比冠病更严重的“X疾病”。这个神秘疾病在2018年首次出现在世卫组织的疾病名单上,是个极容易传染、容易变异和高度致命的新疾病。由此可见,“X疾病”跟冠病一样,是新加坡这个国际枢纽的天敌。政府在疫情期间成功引进GSK、辉瑞、惠氏、雅培、科兴、赛诺菲等众多国际生物制药公司在新加坡投资设厂或扩大产能,研发及生产疫苗,这是战略性的一步,能让新加坡在未来应对类似疫情时更具韧性。


之所以能吸引这些国际知名大药厂落户新加坡,是因为新加坡应对疫情的表现。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刻,政府总是坚持透明开放的原则,及时与社会沟通,保持集体的信心和相互信任,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作为国际枢纽,新加坡并没有因为疫情停摆,国际人流和物流还是能畅行无阻通过这里。因此无论对内对外,新加坡稳定一致的决策,为人们提供了预期性和安全感,更提升了国际信誉,有效化危为机。这是值得新加坡人珍惜的宝贵经验。


在居安思危之外,类似被证实为硬道理的老生常谈还包括有备无患,特别是多年来累积的国家储备金,让新加坡能快速反应,在国际上购买各种必需品,包括口罩和疫苗,更重要的是能几轮果断出手,帮助企业与个人,保障绝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生计,而不必像其他国家那样大量举债,或难以为继。这应当是眼下讨论组屋土地价格和国家储备之间关系时,所不能不顾及的角度。此外,传统媒体及时报道新闻,过滤各类虚假信息,有效建立基本共识和互信,防止社会对立撕裂,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应对疫情表现不足之处,相信政府的检讨报告会坦诚面对。新加坡人须警惕的是疫情所可能导致的后遗症。在疫情期间培养起来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当然有必要在新常态坚持下去,比如勤洗手、伤风感冒时出门戴口罩,但也须避免矫枉过正。调查发现,约三成公众不会改变出门戴口罩的习惯。除非体弱多病或身体不适,以真面目示人不光是社交礼仪,也是建立基本互信的条件。研究也发现,周围人的表情有助于孩童察颜观色学习。太多人无事戴口罩,恐怕容易滋生非常态的心理暗示。


社会期待政府的检讨报告,能加深全民共识并强化国家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自满。类似“X疾病”或任何国际地缘政治危机,都会是新加坡的下一个严峻挑战。我们只能继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加深社会互信,勇敢迎向未来。


相关阅读:




文:联合早报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